早上的門診大堂人流疏落, 顯得特別冷清。
疫症當前, 如無特別需要大家都不願意都醫院求診。就算覆診期已到, 也希望盡量延期。
為了減小人流, 醫院亦允許病友家屬前來取藥, 好使年長的病友毋須冒上在往返醫院途中受到感染的風險。
今早的記憶科門診, 有3 個老友記都是由家人前來代取藥物。
「媽媽嘅情況最近點呢? 」寒暄了兩句, 我問面前病友的女兒。雖然說是取藥門診, 但既然家人來到, 當然要問問病友情況。
「記性就都咁上下啦。係宜家得閒咗成日周圍拍人地隔離屋啲門, 㩒都㩒唔住呀。」女兒顯得有點無奈。
翻查記錄, 85歲的婆婆有認知障礙多年, 一直在這裏覆診。雖然婆婆平時記性並不太好, 但並沒有出現過嚴重的行為問題。
Behaviou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BPSD) 在認如障礙症患者中並不罕見, 很多照顧者對此感到非常煩惱。
「咁佢有無話點解要去拍人地啲門? 係唔係嬲呀, 唔開心呀咁?」要解決問題, 總要找出原因吧。
「咁又唔係喎, 係佢無聊想周圍搵人之嘛, 個啲舊街坊個個好熟, 知佢有腦退化, 不過都唔可以咁吓吓煩人㗎。」女兒說。
「俾啲嘢佢做得唔得, 揀吓菜呀做吓啲家務得唔得? 」我嘗試提供建議。
「俾咗㗎啦, 一陣就做完啦。之前佢番一星期六日日間中心, 成三四點先番嚟, 我都容易攪啲, 宜家你知唔開嘛, 成日咁長我點有咁多嘢佢做呀。唉! 好煩呀。」女兒顯得懊惱。
疫情襲港, 社署轄下長者日間中心關閉。照顧者頓失支援, 當然充滿壓力。日間中心本來就有協助照顧者托管的作用, 現在服務暫定, 照顧者便要靠自己了。要巧妙處理問題, 當然需要一些技巧, 我跟她分享了一些經驗。
一位女兒走了, 另一位病友的女兒又進來。
「點呀, 爸爸最近幾好嗎 ?」
根據記錄, 女兒的爸爸已經95歲了, 除了認知障礙症外, 上年十月他因跌倒而臗關節骨折, 幸好手術後仍然能扶着助行架走路, 之前亦在日間醫院完成復康訓練。
「唔好呀, 宜家成日係床度瞓, 唔肯落地。」女兒申訴。
「咦? 佢之前係日間醫院畢業唔係話可以扶住個架行咩?」
「番緊學個時係好啲㗎。宜家畢咗業無咗運動做咪又差番。宜家成日係屋企, 又唔願郁。」
「咁不如你地同佢落吓街? 」
「我地住個度架𨋢唔到㗎, 佢行唔到落樓梯㗎。」
某些舊式公屋, 並不是每層樓都有電梯直達。
「咁不如打去問吓樓梯機? 」我條件反射般轉身準備拿出小册子。近年有些志願機構購入了電動樓梯機, 老友記可預約以幫助在沒有電梯的大厦落樓。
「你唔使搵啦。我打咗去問, 佢話宜家咁樣唔會提供服務㗎。我想約樓下老人中心幫佢做運動都話無啦, 咁有樓梯機都無用。」
「扶住架完全行唔到樓梯? 」我明知故問。
「完全唔得呀。。。唉。。。佢。。。宜家成日話自己無用, 日日瞓係度等死咁, 不如死咗去好過。。。」女兒的淚水在眼角懚懚流出來。
「有無考慮住住老人院先? 」在老人院短期暫住, 配合運動, 恢復能力和信心, 未嘗不是一個辦法。
「政府嘅就話啫, 私人嘅。。。我唔忍心。。。」
畢竟大家都知道, 政府老人院輪候需時, 私家的則質素參差。。。
想起政府資助的上門運動, 但在這個時候又怎會有服務呢?
一場疫症, 大大影響着你、我、他的日常生活,對長者和弱勢社群尤甚。
疫症何時結束, 成為大家心目中的問號。
希望大家努力, 令疫情盡快過去。
至於疫情對我們醫護人員的影響, 讓我整理一下思緒, 再跟大家分享。